环球快消息!诗歌就是一种漫游,于坚携新作《漫游》来宁分享

来源 : 现代快报+ 时间:2023-05-27 18:24:07

于坚,中国第三代诗歌代表人物、先锋派文学重要作家之一。自 20 世纪 70 年代初开始创作,于坚涉猎的文体和领域包括诗歌、散文、小说、随笔、评论、摄影、纪录片等,著有诗集、文集五十余种。他提出的 " 诗言体 "" 拒绝隐喻 "" 民间立场 " 等诗学主张,对中国当代诗歌具有广泛持久的影响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近日,于坚的最新诗集《漫游》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推出。《漫游》收录了于坚 2011 至 2020 十年间创作的 240 首精品诗作,全面反映了于坚近十年诗歌创作的面貌。5 月 26 日晚,于坚携《漫游》作客南京先锋书店,与诗人韩东、李黎,学者傅元峰展开对谈。分享会由诗人马铃薯兄弟主持。

△活动现场

于坚表示,自从写作以来,他便保持着每十年出版一本诗集的写作速度。《漫游》是近十年诗歌写作的选集,其中大部分诗歌是他在中国乃至世界各国漫游中写作的。于坚认为,诗歌本身即是一种漫游,只有在漫游中,诗人才能思考语言和世界," 中国古代的诗人,李白、杜甫、苏轼都是在大地上漫游的诗人。漫游是一种精神状态,这个世界上有各种力量在催促着你赶路。但诗歌是一种让人慢下来的力量,只有在漫游中才能感受世界。" 于坚这次在南京漫游期间,便写下了多首诗歌,他在现场与读者分享了新作《金陵刻经处》。

△于坚

诗人韩东与于坚是几十年的好友,在 1980 年代与一众诗人共同创办民间诗刊《他们》。韩东认为,于坚是当代诗歌的集大成者,是真正意义上的 " 大师 ",当一些诗人以极具争议的私人事件,通过大众传媒获得关注的时候,于坚则以自己扎实的诗歌写作成就获得了尊重和地位,他的《尚义街六号》开创了生活化和口语化的诗歌写作天地,而《0 档案》则为诗歌引入了结构主义。

韩东提出我们要向于坚致敬,一方面致敬他的诗歌写作开拓了新的维度和方向,保持着一贯的持续性,形成了庞大的体量;另一方面,致敬于坚 " 圣徒似的生活方式 ",于坚的生活极有规律,每天维持着一定的创作量," 在天才、阅历、抱负和雄心外,于坚早已领悟到写作‘苦役’的那一部分。"

△韩东

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傅元峰用 " 乌鸦 " 和 " 大象 " 的两种意象阐释了他所理解的于坚诗作。" 乌鸦 " 作为一种意象多次出现在于坚的诗歌中,傅元峰认为,在美学经验中寻找黑暗对于坚来说是一种本能," 乌鸦 " 象征着一种混同和混沌的能力,而这种审美经验,在追求明晰感的二十世纪消失已久。与 " 乌鸦 " 的混沌相呼应," 大象 " 象征了一种含混性的美," 汉语诗歌已经上百年无法走出一头‘大象’了。" 傅元峰认为,诗歌应该如同一头大象,让你感受到面前确实存在着庞然大物,但你却又只能 " 盲人摸象 " 般地去感受诗歌的美感。

△傅元峰

马铃薯兄弟既是诗人,也是知名的出版人。马铃薯兄弟认为,作为中国当代最重要的诗人之一,于坚从未停止诗歌写作的脚步,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、饱满的创作力以及广泛的关注点,他的作品已经成为当代诗歌的经典。

△马铃薯兄弟

早在 1998 年,诗人、凤凰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李黎就开始阅读于坚的诗,这么多年过去,于坚的创作势头毫无衰退的迹象,且版图越来越扩大,涉及了影像、散文、游记等多个领域,李黎坦言," 庞大 " 是他面对于坚的第一感受。

李黎用四个关键词概括了他理解于坚的路径。首先是 " 南京 ",于坚的父亲曾经在南京读书,而于坚又在与一批南京诗人的通信和对话中,共同构筑了 " 他们 " 诗派,成为 " 第三代 " 诗歌运动中较为活跃的一脉;由此引发了另一个关键词 " 友谊 ",李黎认为 " 友谊 " 是理解第三代诗人的重要切入点,在社交网络并不发达的年代,一群志同道合的年轻人,通过写作激发了友谊,友谊本身也塑造了写作;第三个关键词是 " 取舍 ",这种取舍包括了世俗意义上的取舍,比如享乐、物质、名声等,这些也进一步影响了于坚的写作气象;最后一个关键词是 " 有生 ",很多与于坚同时期的诗人已经搁置了写作,但于坚始终在 " 生生不息 " 地写作,并寻找到新的生长点。

△李黎

作家、导演、音乐人管呆以一首《灯》为分享会开场,他表示自己的音乐创作也关注于社会与人文,读于坚的诗有一种特别的共鸣感。在分享会最后,管呆倾情演绎了两首原创歌曲。

现代快报 + 记者 张垚仟

(出版社供图)

X 关闭

  • 热门推荐

Copyright © 2002-2020 现在美发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:粤ICP备18023326号-5,邮箱:855 729 8@qq.com